联盟文旅中国书画频道 工作人员名单 媒艺联盟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网上报名 证件查询 考官名单目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旅非遗
书画商城

淮阳最早的碑刻 《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

2025-08-28 12:52:54 来源:周口晚报 责任编辑:

淮阳东关荷花苑拱桥。 刘亦晨 摄

1916年《淮阳县志》。

2023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开发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共收录全国1658通(方)重要碑刻,河南共有145通碑刻文物上榜,数量居前。名录涵盖东汉至清代的碑、碣、墓志、摩崖、造像、刻经等多种类型,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历史悠久的淮阳,拥有丰富的碑刻遗存,仅太昊陵内就收藏唐、宋、明、清古碑300余通,正在系统整理。其中,虽已失传却见于史籍的《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是目前所知淮阳历史上最早的碑刻。

此碑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陈)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缺,不可悉识。”碑文残存内容提及“惟兹陈国,故曰淮阳郡”,称王君“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广求贤士千余人,赐予田宅、吏舍,并捐俸助建“四县邸”。碑阴列有五官掾西华陈骐等205名属吏,落款时间为“延熹二年九月庚□”(159年)。郦道元特别指出,当时碑旁仍有“遗墉尚存,基础犹在”,而世人误传为“孔子庙学”,实为谬误。

据1916年《淮阳县志·艺文上·金石》所录拓本,碑额为“汉相王君四县邸碑”,较《水经注》少“造”字。残文可见“孝、笃、嘉、盛德之裔、爱民、勤、慎、严正”等词,反映王君德行兼备、勤政爱民。碑中“修德立功,四县回附”之语,表明其治理成效显著,吸引周边百姓归附。

清末民初地理学家杨守敬及其弟子熊会贞在《水经注疏》中对此碑详加考订。针对赵一清质疑“陈国何以称郡”,杨守敬指出,东汉章和二年(88年)前,此地为“淮阳郡”;其后改为“陈国”,碑文称“故曰淮阳郡”,乃追述旧称,并非错误。熊会贞亦强调原碑应有“王君”二字,后世传抄脱漏,应据明抄本补正。他们还校订了“内附”应作“回附”,更合文意。

现代学者施蛰存在《北山金石录》中进一步考证:此碑仅见于《水经注》,后世无著录,可能不久即亡佚。他梳理两汉淮阳行政区划变迁——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屡经废立;东汉建武初年复为郡,章和二年始封陈国。延熹二年(159年)时,正值第五代陈王刘承在位(125年~166年),谥号“孝”,政绩清明。碑文所载“王君”,即其时任陈国国相者,姓王,事迹无考。

东汉诸侯王国设“傅”与“相”各一人,皆二千石,其中“国相”由中央任命,掌实权,统辖民政、司法、军事,有权举荐人才、检举藩王,地位相当于郡太守。碑阴所列205名属吏,应为国相府僚属,采用“官名、籍贯、姓名”的格式,当时仅存十人可辨。

这些属吏皆百石秩,铜印黄绶,即所谓“百石卒史”。如《乙瑛碑》所载鲁国相请设“百石卒史”守孔庙,与此类同。所涉地名如西华、淮阳、平舆(今驻马店)、下辨、上禄(在今甘肃成县),显示陈国属吏来源广泛,体现东汉地方治理的全国性特征。

整碑约1800字,远超《乙瑛碑》(约700字),规模宏大。其“四县邸”指为四县士人所建馆舍,“邸”即馆驿、居所。东汉重视养士,地方长官常设“邸”以招贤纳士。王君自捐俸禄助建,足见其清廉与重才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碑原在“旧治城内”,即今淮阳东关大桥北侧。顺治《陈州志》载,“相传今城乃繇东右徙者,东堞即古西闉”,说明今陈州城由东向西迁移,原城西变为新城东。碑未动而城已迁,故《水经注》称“城内”,后人见其在“城外”。东南隅尚存“仰瓦外抱”地形,或为古瓮城遗迹,佐证城址西移之说。然具体迁城年代,方志皆语焉不详,尚待考古与新出文献证实。

此碑虽早已湮没,但《水经注》等文献的记载,仍为我们保留了东汉陈国政治、社会、文化的一角,不仅印证了淮阳作为“故淮阳郡”的历史沿革,更展现了地方官员“求贤养士”“修德立功”的治理理念。碑阴所列205名属吏,是研究东汉郡国官制、职官体系、人员构成的珍贵资料。

正如淮阳大连乡出土的五代《陆思铎墓志铭》,印证了墓主人“葬于陈,栖魂所治之地”的遗愿,使正史记载得以实物佐证,我们亦可期待,《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或有朝一日重现于世——或许从龙湖淤泥中浮出,揭开那段尘封近两千年的地方治理图景。

历史的尘烟虽被风雨吹散,但碑石无言,却能传千古。若无此碑记载,王君之德政、陈国之盛况、属吏之名录,或将永远湮没。一通古碑,承载的不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段可能失落的历史记忆。史海钩沉,溯远追源,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构筑起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

要闻推荐

图片精选

热点文章

精彩阅读

关于我们 | 顾问理事名单 | 签约书画家 | 免责申明 | 广告招商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7009288号-3

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网(中外时政导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由:淮海媒体文化艺术发展联盟、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网(中外时政导报网)编辑部等联合共同打造!

《文旅中国》专刊编辑部、文旅中国书画院、花厅文化传媒网、黄淮海文化艺术网、国风网联合主办

办公地址:徐州市淮海东路202号徐州金凯隆大厦(徐州饭店)

在线QQ咨询:2237153830 微信:13121454277(电话不一定接到)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张树跃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