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文旅中国书画频道 工作人员名单 媒艺联盟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网上报名 证件查询 考官名单目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旅非遗
书画商城

沛县泥模 方寸之间印乾坤

2025-09-26 15:14:14 来源:徐州日报 责任编辑:

●受访人

闵凡思,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沛县泥模(闵氏泥模)徐州市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徐州市拔尖人才、正高级教师、省教学名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说起泥模,你会联想到什么?可能是小时候爱不释手的小玩意,也可能是民俗活动里的简易摆件,甚至在少数人有限的认知里,它还可能与“粗糙”“土气”挂钩,仿佛只是旧时光里不起眼的乡土物件,难以与现代审美产生关联。

但在徐州,非遗传承人闵凡思却让这一传统手艺,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泥模手艺里沉淀千年的古朴质感,又通过符合当代审美的造型语言赋予其新的表达。闵凡思不仅让“泥模”这门曾藏于岁月深处的老手艺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更让其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绽放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活力的独特光彩。

沛县泥模

沛县泥模是江苏省沛县的传统民间玩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胶泥为原料,通过模种雕刻、翻印泥坯制成,题材涵盖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成品分泥质与陶质两类,陶质需烧制,呈土黄或砖红色,兼具儿童娱乐与戏曲文化传播功能。

汉韵延千年

方寸泥模藏文脉

徐州泥玩具的制作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汉代。从周边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陶狗、陶猪、陶猪圈等形态各异的泥制品不胜枚举,这些实物遗存,恰好与汉代王符在《潜夫论》中所记载的“泥车瓦狗”相互印证,为徐州泥玩具的早期形态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那一捧黄土塑成的稚拙形象,不仅是孩童手中的玩物,更是民间生活情趣与审美意趣的真实写照。

时光流转,朝代更迭,徐州民间泥玩具在时光的淬炼中不断演化。到了明清时期,品类日益丰富,泥老虎、泥牛角哨、泥猴、泥兔子以及刀马人等相继涌现。其中,销量最多、普及最广的当属沛县微山湖一带的泥模玩具。

所谓泥模,又称“陶模”“孩模”,这一兼具娱乐性与艺术性的传统玩具,最早见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沛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泥模制作提供了便利。这里水网密布,黏土丰饶,为泥模制作提供了天然资源。民国时期,泥模玩具成为微山湖一带孩童所共有的童年记忆。对当地一大批民间艺人来说,泥模制作更是养家糊口的重要生计。一捧泥土在手中几经揉捏、烧制,便化作维系家庭的经济来源。

闵凡思的祖辈,便是这众多手艺人中的一员。

“从曾祖父算起,到我已是第四代了。”闵凡思的话语中满是对家族手艺的眷恋,“祖辈们靠制作泥模养家糊口,也在这方寸之间融入了苏北的厚重、鲁西南的灵秀,最终独创出具有鲜明风格的闵氏泥模与闵氏泥玩具,形成了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那一方小小的泥模,不仅承载着家族记忆,更凝聚着地域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新风吹拂古老手艺。民间艺人与时俱进,将“降落伞”“和平鸽”“摩托车”等新元素融入创作,泥模虽小,却映照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几分钱一枚的泥模,清脆的叫卖声穿街走巷,孩童争购,笑语盈盈,构成那个年代最温暖的生活图景。

然而,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提升,泥模逐渐陷入困境。20世纪80年代后,轻巧新奇的外来塑料玩具迅速占据市场,曾风靡一时的泥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对从小玩着泥模玩具长大的闵凡思而言,家族数代传承的制作传统,让他对这门手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加之他本身毕业于工艺美术专业,更坚定了“这门手艺不能丢”的想法。

单靠个人的坚守终究显得单薄,所幸,这份技艺并未被时光淹没。2007年,沛县泥模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门古老手艺注入新的生机。如今,走进闵凡思的工作室,散落的原创泥模作品让人在方寸之间,感受到千年文脉的延续。

胶泥刻百态

窑火淬出指尖艺

更让人好奇的是,一捧普通的胶泥,如何在闵凡思的手中,蜕变为承载着故事与温度的泥模?事实上,从泥土到成品,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匠心。

“做泥模,第一步就得跟土‘打交道’。”闵凡思表示,泥模制作原料多取自河沿或干涸河床下的胶泥,使用前需将胶泥进行摔打揉搓,使泥土质地均匀。为增强韧性,有时他还会在泥中掺入少量棉絮,提升成品的抗裂性能。

若说备料是基础,那模种的雕刻,便是赋予泥土“灵魂”的关键一步。所谓“模种”,即为后续批量翻印泥模的“母版”,其精细程度直接决定最终作品的质量。只见闵凡思拿起一块刚捏好的泥坯,刻刀在指尖灵活转动,细细的纹路便随着手腕的起落逐渐清晰。

“雕刻时,一个细微力度的偏差,都可能影响人物神态的传神与否。”闵凡思坦言,这份精准,没有捷径,全靠数十年经验的沉淀。

雕刻完成后,模种还需阴干数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开裂。待其完全干燥后,方可送入窑中以八九百度高温烧制定型。经此淬炼,松软的泥团方能变得坚硬耐用,为后续翻模打下基础。

最后的翻模则是泥模技艺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环节。闵凡思取来适量胶泥,将其拍成片状覆盖在模种之上,用手掌压实贴合,再用工具修整边缘、割去多余部分。待泥坯自然风干后,轻敲桌面即可脱模。

而此时,创作并未结束。人们可根据个人喜好,在泥模坯体上进一步雕刻花纹、添加细节,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待这些个性化的泥模烧制定型后,就能批量压印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泥玩具,延续这份质朴的童趣。

“只要泥模在手里,想怎么做都行。”闵凡思笑着说道。这种开放性正是泥模技艺的生命力所在。有人在原有图案上添花加叶,有人把压印出的成品再加工成新模种,代代相传中不断演化。它不仅是模具,更像是一本可以无限续写的民间绘本。

泥模的题材源于生活,扎根于民间。动物、人物、植物皆可入画,尤以戏曲、神话与传统故事最为常见。《封神榜》中的姜子牙垂钓渭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腾云驾雾,《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豪气干云……

虎跃龙腾、凤舞九天,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跃然泥上。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小小的泥模成了孩子们的“百科全书”。他们通过触摸泥模上的纹路,感知历史的脉搏,认识世界的多彩,在玩闹嬉戏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文化的启蒙。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泥模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为让手艺活下去,闵凡思大胆创新:米老鼠、黑猫警长、机器猫……一个个卡通形象被请进泥模世界。古老的技艺并未因此失色,反而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团普通的胶泥,经过摔打、雕刻、烧制,便蜕变为承载着故事与温度的泥模。在闵凡思的坚守下,这门古老技艺跨越时光,既保留着乡土的质朴,也在创新中寻找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讲台传技艺

桃李赓续非遗魂

在旁人眼中,整日与泥巴为伴的日子或许满是枯燥与乏味,而闵凡思却感到乐趣无穷,不仅因为创作本身,更因为美术老师这个特殊的身份——正是这份职业,让非遗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从1997年踏上讲台至今,他以28年的坚守,将沛县泥模这门古老手艺首先搬进中小学课堂、融入生活,进而利用江苏师范大学艺术设计硕士生导师身份将其渗透到高校美育,贯通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让非遗之魂在一代代师生手中赓续新生。

故事的开始,刚毕业成为中学美术老师的闵凡思,面临着现实难题:当地经济条件有限,学生无力承担专业美术材料费用。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开始思索:“有没有便宜又好上手的材料?”

一次路过河边,看着脚下的淤泥,他突然有了灵感:“自己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做泥模,这手艺制作成本低、操作也简单,不就是最适合孩子们的‘美术材料’吗?”

自此,闵凡思开始尝试将泥模制作融入美术课,让孩子们在“玩泥巴”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乐趣。

2001年,闵凡思来到了徐州市开发区中学,在市区课堂深耕泥模教学的同时更主动下乡巡教,把特色学科方案送到偏远学校的书桌前,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触摸传统手艺。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闵凡思对泥模传承的思考也愈发深入。2006年,他牵头组建“泥玩具沉浸式体验艺术实践工作坊”,这里既是学生体验汉陶泥塑的乐园,也是教师陶艺培训、校际交流的平台,沛县泥模的影响力从单一课堂,辐射到了更广阔的教育领域。

为了让非遗教学更系统,闵凡思还从年龄特点出发,围绕徐州泥玩具开展主题实践,编写出版泥玩具陶艺校本教材,十多年间持续在学校推广使用。

在传承技艺的同时,闵凡思从未停止对泥模艺术的创新探索。他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生活趣味的捕捉,以及对徐州汉文化的深厚情感,悉数融入创作——汉画像石上的纹样、十二生肖的灵动造型,都被他融入泥模作品,甚至设计出创意茶具,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

谈及创新,他有着自己的坚持:“传承不是守旧,咱们得让老手艺跟上时代,让年轻人喜欢,让泥模能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这样才能活起来。”

这份坚守与创新,让闵凡思收获了诸多认可。基于徐州地域特色的汉文化教学成果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件作品在全国、省级艺术展演中获奖,沉浸式体验艺术实践工作坊被省教育厅遴选为首批高水平中学生艺术团。

2023年,由他带领工作坊原创的《龙生九子》Q版摆件,更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

如今,闵凡思依然在讲台与工作台间忙碌。新学期伊始,他又带着学生走近汉瓦当,在探寻千年瓦当纹样之美的过程中,继续播撒非遗的种子。在他看来,玩泥巴的乐趣,不仅在于指尖与泥土的对话,更在于看到孩子们眼中迸发的好奇与热爱。

28年来,他以美术老师的身份,将沛县泥模的文化基因注入课堂,让这门源自泥土、淬炼于窑火的技艺,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感知,在一代代人手中赓续传承。

[责任编辑:]

要闻推荐

图片精选

热点文章

精彩阅读

关于我们 | 顾问理事名单 | 签约书画家 | 免责申明 | 广告招商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7009288号-3

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网(中外时政导报网) 版权所有

本站由:淮海媒体文化艺术发展联盟、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网(中外时政导报网)编辑部等联合共同打造!

《文旅中国》专刊编辑部、文旅中国书画院、花厅文化传媒网、黄淮海文化艺术网、国风网联合主办

办公地址:徐州市淮海东路202号徐州金凯隆大厦(徐州饭店)

在线QQ咨询:2237153830 微信:13121454277(电话不一定接到)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张树跃律师